碗粿口味全攻略:從傳統鹹甜到港式、麻辣創新吃法!

嗨,我是洛洛!一個土生土長卻總覺得自己還不夠瞭解家鄉的95後臺灣女孩。去年在整理阿嬤的食譜筆記時,突然發現這本泛黃的本子裡竟然記錄了7種不同做法的碗粿!這讓我驚覺——原來這個從小吃到大的平民美食,藏著這麼多我從未發現的細節與故事。
於是這半年來,我像個偵探一樣走遍全臺,從臺南國華街的老字號、臺北南門市場的隱藏版,到年輕人創新的麻辣碗粿店,甚至採訪了幾位堅持古法的老師傅。這才發現,光是「鹹甜之爭」背後,就藏著漳泉移民的歷史脈絡;而素碗粿的演變,更見證了臺灣宗教飲食文化的發展。
今天,我想把這些溫暖的發現分享給你。無論你是想尋找記憶中的古早味,或是好奇港式與臺式碗粿的差異,還是單純被「麻辣碗粿」這個叛逆組合勾起興趣,這篇都會是你最接地氣的碗粿指南!
目錄
碗粿:盛載時光的米食藝術
說起台灣的古早味點心,碗粿絕對佔有一席之地。這個用米漿凝結成的美味,從南到北,家家戶戶的灶腳飄出的香氣都不盡相同。它不只是填飽肚子的食物,更是承載著地方風土與人情味的記憶容器。一隻簡單的瓷碗,盛裝著米食的精華,或鹹香豐腴,或清甜爽口,萬般變化,總能讓人找到心頭好。想知道這碗裡乾坤如何演變?跟著我們一起探索這迷人的米食世界吧!
傳統鹹碗粿:記憶中的老灶香
菜品淵源:巷口飄香的老靈魂
走進台南的傳統市場或廟埕邊的小攤,那股濃郁的油蔥酥與肉燥香,十之八九就是傳統鹹碗粿在呼喚你。這款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碗粿,起源於早年農業社會,是農忙時節補充體力的重要點心,也是祭祀桌上常見的供品。它最大的特色在於內容紮實豐富,通常會將主要的餡料如肉塊、香菇、鹹蛋黃等,在倒入米漿前先鋪在碗底,蒸熟後倒扣出來,餡料便穩穩地鑲嵌在粿體中間或底部,吃之前淋上鹹甜醬油膏和蒜泥,是許多台灣人心中最經典的碗粿滋味。
靈魂食材:古早味的黃金組合
要做出一碗道地的傳統鹹碗粿,食材的講究是關鍵:
- 在來米漿: 選用黏性較低的在來米磨成漿,是粿體Q彈不軟爛的基礎,米香純粹。
- 豬肉餡: 通常選用帶點肥肉的豬後腿肉或胛心肉,切丁或絞肉,用紅蔥頭、醬油、五香粉等爆香炒成鹹香油潤的肉燥,有時也會加入大塊滷得入味的豬肉片或瘦肉塊。
- 乾香菇: 泡發後切丁或絲,與肉燥同炒,增添濃郁香氣。
- 鹹蛋黃: 半顆或整顆,鹹香綿密,畫龍點睛,是豪華版傳統鹹碗粿的標配。
- 油蔥酥: 爆得金黃香脆的紅蔥頭酥,是整碗香氣的靈魂來源之一。
- 醬油膏與蒜泥: 淋醬不可或缺,鹹甜適中的醬油膏搭配現磨辛辣蒜泥,完美提味。
手工工序:慢工出細活
一碗好吃的傳統鹹碗粿,從備料到蒸製都馬虎不得:
- 備料: 在來米浸泡數小時後磨成細緻米漿。豬肉切丁、香菇泡發切丁。起油鍋,爆香紅蔥頭至金黃酥脆撈起(油蔥酥留著),同鍋下豬肉丁炒至變色,加入香菇丁、醬油、糖、胡椒粉、五香粉等調味料炒香成肉燥餡。
- 裝碗: 取傳統陶碗或耐熱磁碗,底部先放入炒好的肉燥、香菇、鹹蛋黃等餡料。
- 調漿: 將部分米漿倒入炒肉燥的鍋中(利用鍋中餘味),加入適量鹽調味,開小火攪拌至呈現濃稠糊狀(稱為「粿粹」或「粿引」),此步驟能讓蒸好的粿體更富彈性不易出水。將煮過的粿粹倒回剩餘的生米漿中,加入油蔥酥油(或豬油)和部分油蔥酥,充分攪拌均勻。
- 沖漿: 將混合好的米漿沖入已放好餡料的碗中,約八分滿。
- 蒸製: 放入蒸籠或大鍋中以大火蒸約30-40分鐘,直到米漿完全凝固熟透,用筷子插入不沾黏即可。
蒸製秘訣:火候與時間的藝術
蒸碗粿看似簡單,卻有幾個關鍵點:
- 火候要足: 務必要用「大火」蒸,才能讓米漿快速凝固定型,口感才會Q彈。火太小容易蒸出水分過多、軟爛的成品。
- 時間掌握: 蒸的時間需足夠,以筷子插入中心不沾生漿為準,時間不夠會「不熟」,過久則可能口感偏硬。碗的大小厚度也會影響時間。
- 鍋蓋處理: 鍋蓋最好留一小縫或使用透氣的蒸籠布覆蓋,避免水蒸氣直接滴入碗中,影響粿體表面光滑度。
- 靜置冷卻: 蒸好後稍等幾分鐘再取出,讓餘溫繼續燜熟,並使結構更穩定。完全冷卻後倒扣食用,風味更佳。
-
若你對台南經典碗粿的綿密米香與濃郁餡料情有獨鍾,那麼彰化北門口的傳統碗粿將為你開啟另一種層次的地方風味體驗。閱讀[台南經典款小吃],感受另一種在地風味的極致演繹。

甜碗粿:舌尖上的清甜慰藉
菜品特色:單純美好的古早甜點
相對於鹹口味的豐盛,甜碗粿走的是清新淡雅的路線。它通常沒有複雜的餡料,單純以米漿混合糖(黑糖、紅糖或砂糖為主)蒸製而成,呈現米白色、淺褐色或深咖啡色(視糖的種類而定)。口感比鹹碗粿更為軟嫩綿密,類似較紮實的碗粿布丁,散發著純粹的米香與糖蜜香氣。這是許多南部人兒時記憶中的甜點,常在拜拜後作為點心享用,冰冰涼涼地吃,尤其消暑解膩。簡單,卻雋永,是甜碗粿的魅力所在。
核心食材:米、糖、水的三重奏
甜碗粿的組成非常純粹:
- 在來米漿: 同樣是口感的基石,選用好品質的在來米。
- 糖: 風味的靈魂!甜碗粿最常見的是使用帶有焦香風味的黑糖或紅糖,蒸出來的粿體顏色較深,香氣濃郁。也有使用黃砂糖或二砂,顏色較淺,甜味較清雅。有些做法會混合黑糖與砂糖。
- 水: 調整米漿濃稠度。
- 增添風味(可選): 少數做法會加入少許薑汁增添風味層次,或撒上炒香的黑芝麻、花生粉增添口感。
製作流程:化繁為簡的甜蜜
甜碗粿的做法相對單純:
- 磨漿: 在來米洗淨浸泡約4-6小時,瀝乾後加入適量清水磨成細緻米漿。
- 煮糖水: 將選擇的糖(如黑糖)加入適量清水,煮成糖水,放涼備用。此步驟確保糖完全融化且風味融合。
- 混合: 將放涼的糖水緩緩加入米漿中,邊加邊攪拌均勻。此時可加入少許沙拉油或椰子油,讓成品更油潤光亮(傳統作法也有加豬油的)。
- 過篩: 將混合好的甜米漿過篩,濾掉可能的顆粒,使口感更細膩。
- 裝碗: 將米漿倒入小碗中,約八、九分滿。
- 蒸製: 放入滾水鍋或蒸籠中以中大火蒸約25-35分鐘(視碗大小),蒸至完全凝固熟透即可。蒸的時間比鹹碗粿略短,因其成分更單純。
品嚐之道:冷熱皆宜的溫柔
甜碗粿的品嚐頗具彈性:
- 溫熱吃: 剛蒸好溫溫的吃,米香糖香最為明顯,口感極度軟嫩。
- 冰涼吃: 冷藏後冰冰的吃,是許多人(尤其南部)的最愛,口感更為緊實Q彈,甜度感覺更溫和,非常消暑。
- 搭配: 通常直接吃原味,享受純粹的米糖香。也有人喜歡淋上少許黑糖蜜、撒點花生粉或椰子粉增添風味層次。

素碗粿:茹素者的清心美味
菜品定位:無肉也精彩的選擇
隨著素食人口增加與飲食選擇多元化,素碗粿應運而生,成為佛堂齋戒、素食者或希望清爽飲食者的好選擇。顧名思義,素碗粿捨棄了傳統的豬肉、豬油等葷食材料,改以蔬菜、菇蕈、豆製品等素材來創造豐富的口感和鮮味。它打破了「碗粿一定要有肉才好吃」的刻板印象,證明只要用心搭配,蔬食的鮮甜也能成就一碗令人滿足的好粿。好的素碗粿,風味層次絲毫不遜色於葷食版本,甚至更顯清爽無負擔。
食材替換:蔬食鮮味的魔法
製作素碗粿,關鍵在於如何用植物性食材創造出媲美肉燥的香氣與口感:
- 米漿基底: 同樣使用在來米漿。
- 「素肉燥」: 取代豬肉燥的核心。常用素材包括:
- 香菇蒂/杏鮑菇丁: 切小丁,用麻油、醬油、五香粉、糖等調味料炒香,模仿肉燥的口感與香氣。
- 豆輪/麵輪: 泡軟切丁炒香,富嚼勁。
- 豆干丁: 炒香入味,增加蛋白質。
- 蔬菜餡料: 常用新鮮筍丁(增添爽脆)、紅蘿蔔丁(增色增甜)、芹菜丁(增香)、雪裡紅(鹹香風味)。
- 菇蕈類: 除了香菇,也可加入切丁的杏鮑菇、蘑菇、乾香菇絲等,提供濃郁的「Umami」鮮味。
- 鹹蛋黃替代(可選): 若需蛋素,可使用鹹蛋黃。純素則可用蒸熟的南瓜丁或地瓜丁(取其綿密口感和色澤)或市售素鹹蛋黃替代品。
- 油脂: 使用純素植物油(如麻油、葵花油、芥花油)取代豬油爆香。純素油蔥酥(用植物油爆紅蔥頭)是香氣來源。
- 調味: 醬油、鹽、糖、白胡椒粉、五香粉或素蠔油,注意選擇無添加動物性成分的純素調味料。
純素工法:香氣與口感的平衡
素碗粿的做法與傳統鹹碗粿流程相似,但需注意純素細節:
- 備料: 米浸泡磨漿。將香菇蒂、杏鮑菇、豆乾等「素肉燥」材料切丁。筍、紅蘿蔔等蔬菜也切丁。乾香菇泡發切絲。
- 炒素餡: 鍋中倒入植物油(可加麻油增香),爆香薑末(可選),依序放入香菇絲、香菇蒂丁/杏鮑菇丁炒香,再加入豆乾丁、筍丁、紅蘿蔔丁等蔬菜丁翻炒。加入醬油、素蠔油、糖、胡椒粉、五香粉調味炒至入味,成為鹹香的素餡料。最後加入純素油蔥酥拌勻。
- 調製米漿: 將部分米漿倒入鍋中(利用鍋中餘味),加入鹽調味,小火煮成粿粹。倒回生米漿中,加入適量植物油(取代豬油)和純素油蔥酥,攪拌均勻。
- 裝碗蒸製: 碗底鋪上炒好的素餡料和鹹蛋黃替代品(如南瓜丁),沖入米漿。大火蒸約30-40分鐘至熟透。
美味關鍵:鮮味物質的提取
要讓素碗粿鮮美不寡淡,幾個重點:
- 菇蕈類是關鍵: 香菇、杏鮑菇等菇類富含天然鮮味物質(鳥苷酸),務必炒香炒透,釋放風味。
- 善用蔬菜甜味: 紅蘿蔔、筍帶有天然甜味,能平衡鹹度。
- 醬油的選擇: 選用風味醇厚的純釀造醬油或日式醬油,提供足夠的鹹香底蘊。
- 麻油與油蔥酥: 純素麻油和油蔥酥是賦予素碗粿古早香氣的靈魂角色。
- 素蠔油提鮮: 少量純素蠔油能有效提升整體鮮味層次。

港式碗粿:茶樓裡的精緻點心
風格溯源:廣東蒸腸粉的變奏
港式碗粿,又常被稱為「缽仔糕」,雖然同樣稱為「碗粿」,但其風味與形態與台灣傳統碗粿有明顯差異,更接近廣東的蒸腸粉或缽仔糕的變體。它是港式茶樓中常見的甜味小點心,通常裝在小小的陶瓷缽仔中蒸製而成,口感追求的是極致的軟滑細嫩,近乎於糕狀或稍稠的布丁感。與紮實料多的台灣鹹碗粿風格迥異,港式碗粿走的是精巧細緻的清甜路線,是飲茶時搭配熱茶的美妙小品。
材質變化:澄粉的魔法
港式碗粿(缽仔糕)的原料與台灣碗粿大不相同,口感軟滑的秘訣在此:
- 粘米粉: 這是主要基底,提供米香和結構,但比例較低。
- 澄粉: 關鍵原料!即小麥澱粉(無筋麵粉),它賦予港式碗粿晶瑩剔透的外觀和超級彈牙、軟滑如凝脂般的獨特口感。比例通常高於粘米粉。
- 木薯粉/蕃薯粉: 有時會加入少量,增加Q彈透明感。
- 糖: 主要使用黃砂糖或冰糖,提供溫和清雅的甜味。也有加入椰糖或片糖增加風味的。
- 水: 調整濃度。
- 配料(變化款): 經典原味(黃糖)、紅豆、綠豆、桂花、椰汁口味等。鹹味的則較少見於點心類。
製程差異:追求極致滑嫩
港式碗粿(缽仔糕)的做法講求精準:
- 混合粉漿: 將粘米粉、澄粉(和木薯粉,如果用)在盆中混合均勻。
- 煮糖水: 將糖加入水中煮滾,攪拌至糖完全融化,成為糖水,放涼至微溫(約70-80°C)。
- 沖漿: 這是關鍵步驟!將微溫的糖水緩緩沖入乾粉中,邊沖邊快速、不停歇地攪拌,直到粉漿呈現均勻且稍稠的狀態(類似濃稠奶昔)。此步驟利用糖水的溫度將部分粉類燙熟,是口感軟滑的基礎。
- 過篩: 將混合好的粉漿過篩,確保無顆粒,口感更細緻。
- 裝缽: 將粉漿倒入小小的陶瓷缽仔中,約八分滿。若要做有配料的(如紅豆缽仔糕),先在缽底放入煮熟的紅豆,再倒入粉漿。
- 蒸製: 放入滾水蒸鍋中,以中火蒸約12-20分鐘(視缽仔大小),蒸至粉漿完全變成透明晶瑩的固體狀(中心無白心)即可。火太猛易產生氣孔或裂紋。
口感特徵:舌尖上的晶瑩舞動
港式碗粿(缽仔糕)的品嚐體驗很獨特:
- 外觀: 晶瑩剔透,可以看到內部的配料(如紅豆),或呈現均勻的黃褐色(原味)。
- 質地: 極其軟滑、彈牙、帶點輕微的韌性,用竹籤或小叉子可以輕鬆整塊挑起而不散開,口感介於軟糕和稍硬的果凍之間。
- 風味: 以清雅的甜味為主,米香較淡,主要感受糖的香甜和滑溜口感。不同配料帶來不同風味變化。
- 享用: 通常冷卻後用小竹籤沿著碗邊劃一圈,整塊挑出來吃,冰冰涼涼、QQ彈彈,非常清爽。

海鮮碗粿:澎湃的海洋獻禮
風味創新:海味與米香的華麗共舞
海鮮碗粿是將傳統米食與新鮮海產結合的創意之作,滿足了現代人喜歡海鮮的味蕾。它將主角從豬肉轉換成各式海味,讓鹹香中增添了來自大海的鮮甜。常見於沿海地區如屏東東港、高雄等地,當地漁獲豐盛,直接入料,新鮮度就是美味的保證。一碗上桌,上頭鋪滿了誘人的海鮮料,視覺和味覺都充滿了澎湃感,是喜歡海鮮的老饕不可錯過的碗粿變奏曲。
海味精髓:鮮料的嚴選
海鮮碗粿的靈魂在於海料的鮮度與搭配:
- 米漿基底: 仍是在來米漿為主。
- 核心海鮮:
- 鮮蝦仁: 最常見,Q彈鮮甜,通常會經過簡單醃漬(米酒、太白粉)保持嫩度。
- 花枝/魷魚丁: 提供爽脆口感與濃郁海味,切小塊或丁。
- 蟹腿肉/蟹管肉: 增添一絲細緻的蟹肉甜味。
- 蛤蜊肉: 取其鮮甜精華,洗淨去沙。
- 鮪魚肉/旗魚肉(可選): 東港等地可能加入在地魚肉丁。
- 提鮮配料: 香菇絲(增添香氣層次)、油蔥酥、豬肉絲或肉燥(可加可不加,若強調純海鮮則省略)。
- 調味: 醬油、鹽、白胡椒粉、少許糖。海鮮本身鮮甜,調味不宜過重。
- 淋醬: 醬油膏、蒜泥仍是基本盤,有些店家會提供特調海鮮醬汁或哇沙米醬油。
工法精要:保留海鮮之鮮
處理海鮮是海鮮碗粿美味的關鍵:
- 備料: 米浸泡磨漿(可保留部分米漿做粿粹,或簡化)。海鮮料清洗處理乾淨:蝦仁去腸泥、花枝魷魚切小丁、蟹肉撕散、蛤蜊肉洗淨。
- 海鮮預處理(可選): 蝦仁、花枝丁可用少許米酒、鹽、太白粉抓醃一下,幫助去腥並保持烹煮後的嫩度。不須過度調味或預炒,保留鮮甜原味。
- 組合裝碗: 碗底鋪上香菇絲、油蔥酥、肉燥(如果使用)。將處理好的海鮮料(蝦仁、花枝丁、蛤肉、蟹肉等)均勻鋪在碗中。
- 調製米漿: 將米漿調入適量鹽、少許醬油調味(顏色勿過深),可加入少許油蔥酥油增香。部分做法會將米漿稍微煮稠(粿粹)。
- 沖漿蒸製: 將調好味的米漿緩緩沖入鋪好料的碗中。放入蒸籠以大火蒸約20-25分鐘(海鮮易熟,時間比純肉類短),蒸至米漿凝固、海鮮變色熟透即可。注意火候與時間,避免海鮮過老。
品嚐要點:鮮嫩時機的掌握
享用海鮮碗粿有幾個重點:
- 趁熱吃: 海鮮食材講究新鮮火候,蒸好溫熱時享用,海料的彈性和鮮甜度最佳。
- 觀察熟度: 蝦仁應呈粉紅色捲曲狀,花枝變白變捲,蛤肉飽滿,即為熟透。
- 醬料搭配: 淋上鹹甜醬油膏與現磨蒜泥是基本。喜歡更提鮮的,可以搭配少許新鮮芥末(哇沙米)醬油,或店家特調的海鮮風味醬汁。
- 湯汁精華: 蒸製過程中,海鮮的汁液會融入米漿中,讓粿體帶有自然的海味鮮甜,別錯過這精華。

麻辣碗粿:味蕾的勁辣挑戰
創意激盪:台味與川香的跨界融合
在創意小吃當道的時代,麻辣碗粿應運而生,將台灣經典古早味與四川麻辣風情大膽結合,碰撞出令人驚艷的火花。這絕對是愛吃辣、追求刺激味蕾體驗者的新選擇。想像一下,原本溫潤鹹香的米粿體,淋上或拌入香氣撲鼻、麻而不木、辣而不燥的麻辣醬汁,搭配著吸飽湯汁的餡料,一口下去,米香、肉香、花椒香、辣椒香層層疊加,在口中引爆一場味覺風暴,讓人直呼過癮。麻辣碗粿證明了傳統小吃也能玩出新高度!
辛香核心:麻辣醬的靈魂
麻辣碗粿的靈魂,就在那一勺畫龍點睛的麻辣醬汁或拌入粿體的麻辣餡料:
- 基礎餡料: 可沿用傳統鹹碗粿的肉燥(豬肉或牛絞肉)、香菇丁、油蔥酥等。
- 麻辣醬汁/基底: 這是重中之重!常見做法有兩種:
- 現成麻辣醬/鍋底調製: 使用品質好的川味麻辣醬、花椒醬,或稀釋適量的麻辣火鍋湯底,加入醬油、糖調整鹹甜平衡。
- 自製麻辣油/醬: 將乾辣椒段、花椒粒(青花椒更麻香)、八角(可選)、蔥段、薑片用植物油小火慢炸至香氣釋放(煉製麻辣油),過濾後取油。可將部分炸香的辣椒花椒磨碎或切碎加入油中成醬。再加入辣豆瓣醬、豆豉(切碎)炒香,最後加入高湯或水、醬油、糖等煮成醬汁。
- 核心辛香料: 花椒(提供「麻」感)、乾辣椒/辣椒粉(提供「辣」度)、辣豆瓣醬(鹹香辣)、豆豉(發酵鹹香)。
- 輔助香氣: 蔥、薑、蒜、八角、肉桂(少量提香)。
- 可選配料: 鴨血丁、豆皮、酸菜碎,增加口感與風味層次。
烹調巧思:麻辣風味的滲透
要讓麻辣味與碗粿本體完美融合,有幾種做法:
- 麻辣拌炒餡料法:
- 鍋中熱油,爆香蔥薑蒜。
- 放入絞肉炒散至變色。
- 加入辣豆瓣醬、豆豉碎炒出紅油香氣。
- 放入香菇丁等配料翻炒。
- 嗆入少許米酒,加入花椒粉、辣椒粉(或自製花椒辣椒碎)、醬油、糖、胡椒粉調味,並加入適量高湯或水稍煮滾,讓麻辣味滲入餡料中。最後可加入鴨血丁、豆皮等煮一下。
- 裝碗時,碗底鋪上這份麻辣肉燥餡料,再沖入原味或微調味的米漿蒸製。蒸好後,麻辣味已從底部向上滲透。
- 麻辣醬汁淋拌法:
- 先蒸好傳統鹹碗粿(餡料可保持原味或稍帶辣)。
- 將自製或調製好的濃郁麻辣醬汁,在食用前大量淋在倒扣出來的碗粿上。讓醬汁包裹住粿體和餡料。
- 此法麻辣味更直接強烈,視覺衝擊大。
- 麻辣米漿法(較少見): 將煉好的麻辣油或少量麻辣醬汁,在調製米漿階段加入拌勻,再蒸製。此法麻辣味較均勻但可能較溫和。
辣度掌控:隨心所欲的刺激
麻辣碗粿的魅力在於其可調性:
- 麻與辣的平衡: 可依喜好調整花椒(麻)與辣椒(辣)的比例。喜歡麻多於辣,就多放品質好的花椒;嗜辣者則增加辣椒用量。
- 辣度分級: 店家或自家製作時,可分為小辣、中辣、大辣等級別,滿足不同客群。初次嘗試建議從小辣開始。
- 解辣小物: 享用麻辣碗粿時,搭配一杯冰涼的酸梅湯、青草茶或豆漿,能有效緩解辣度,讓味蕾休息一下再戰。
- 香氣為王: 好的麻辣碗粿,應追求「麻、辣、鮮、香」的均衡,香氣要足,辣而不嗆喉,麻而不苦澀,吃完口齒留香才是上品。
〈碗粿のQ&A〉
Q:碗粿一定要用在來米嗎?
A:強烈建議使用在來米!在來米黏性低,直鏈澱粉含量高,蒸出來的碗粿口感才會Q彈有咬勁,冷掉也不易變硬或糊爛。若使用蓬萊米(粳米),黏性太高,做出來的口感會偏軟、黏、爛,失去碗粿應有的爽口彈性,冷掉後更可能變得像粿仔條一樣軟趴趴。這是傳統做法累積下來的智慧,選對米種是成功的第一步。
Q:招牌碗粿有什麼口味?
A:這真的很看店家!老字號的招牌通常是傳統鹹碗粿,料多實在,肉燥、香菇、蛋黃樣樣精采。也有店家主打清爽的素碗粿,吸引素食客群。沿海地區的招牌可能是澎湃的海鮮碗粿。現在創意店家多了,麻辣碗粿、甚至加入起司等西式元素的也可能變成特色招牌。要說最經典、接受度最廣的「招牌」,傳統鹹碗粿還是佔大宗,尤其南部店家,那碗料鑲在粿中間或底部的古早味,就是最強招牌。
Q:高雄哪裡有好吃的碗粿?
A:高雄好吃的碗粿不少!鹽埕區的「阿財碗粿」是數十年老店,傳統鹹香,料實在。左營果貿社區周邊也有在地人推薦的無名小攤。楠梓的「楊寶寶碗粿」也是許多人心頭好。想吃特別點,有些市場下午的攤車或是像「米粿超人所麻辣碗粿」這類新創品牌也值得一試。多跑跑傳統市場周邊或舊社區,常常能挖到寶。
Q:碗粿可以冷凍保存嗎?
A:當然可以!買回來或自己做太多吃不完,放涼後用保鮮膜包好,或裝進密封袋/盒,直接進冷凍庫。要吃的時候不用退冰,直接放進電鍋,外鍋加一杯水蒸透(約15-20分鐘,視大小),口感幾乎可以恢復九成,一樣Q彈好吃。冷藏保存大約2-3天,冷凍則能放1個月以上都沒問題。冷凍是延長碗粿賞味期最好的方法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