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麵,一點感慨,一些想法

飲食人生隨筆
前些年玩微博的時候,有了不少粉絲,收到不少贊和不少罵。那時候比較脆弱,覺得自己沒說錯,怎麼還遭罵呢?惹不起躲得起,微博去的少了,朋友圈玩的比較多。朋友圈的好處是因為多數都認識,沒有人願意公開懟你,便呈現出一片歡樂祥和。當然群也是朋友圈的一個特色,裡面的人有認識的,也有不認識的,有你的朋友,當然也有看不上你的。因為不認識,說話沒遮攔,被罵幾句也能見到。曾有人說我是「不學無術的騙子」,看到後呵呵一笑。我現在心態挺好,說的對,我接受;說的不對,也不去爭辯。完全「偉光正」那是完人,完人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。我是個小人物,謀生的原因,認識餐飲業人士多一些,多少圖個吃飯方便。再有嗎,網路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,非朋友就更不用和ta辯論,搭理ta你就輸了。說多錯多,非魚之樂,不語夏蟲冰。

中午給自己做了一碗西紅柿雞蛋麵,用的是醬油哥的關廟面。這個面吃了幾年了,寬的細的都喜歡。寬的像山西的刀削麵,形狀像,口感也像。北方的麵條講究形狀的變化,以不同的口感增加麵條的豐富度,南方的麵條相對簡單一些,鹼水面居多,湯底和澆頭比較複雜,雖四季時鮮的變化而變化。一直想把北方的面和南方的澆頭結合起來,這樣的面一定會好吃。

一家媒體提了幾個問題給我,下午和晚上都在想如何回答。其中有一個關於創新源頭的問題,我是這樣思考的:
從消費者角度來說,好味道和情景有關,和飲食經驗有關,和消費心態有關,當然和出品關係最大。餐飲體驗,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更需要給人帶來因飲食快樂而帶來的心理愉悅。
對於餐飲人來講,找產品、找靈感,方式渠道很多。有人盯著當下的「爆品」、有人天南海北地尋味。看過美食比賽、吃過高檔餐廳、嚐了小吃美食之後,我認為:民間的東西最容易出創新。因為,民間的東西離人近,那裡的東西是帶著溫度、情感和體驗的。
當然,也不是所有的「民間」都能隨時隨地出現產品創新。只有那些生活富足、物產豐富、人文鼎盛、商業發達的地方,才會有產品創新的持續性和先進性。
成都小吃擔擔麵。

參考資料
- 關廟麵評比指南:老饕私藏名單大公開
- 台南手工日曬麵製作工藝解析
- 台灣麵食文化發展史專題研究
- 傳統麵廠轉型經營實錄
- 醬料與麵條搭配科學實驗報告
發佈留言